败血症的发生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10‰,早产婴儿中发病率更高。不过败血症属于感染性疾病,只要治疗及时且得当,治愈后不会复发也不会留下后遗症。
新生儿的皮肤、黏膜薄嫩,容易破损,免疫功能低下,当细菌从皮肤、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后,极易向全身扩散而导致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可分类为早发和迟发两型。早发型有85%在生后24小时内发病,5%在24~48小时发病,10%于48~72小时发病。早产儿起病更快。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如:精神食欲欠佳,哭声减弱、体温不稳定等常出现较早,且发展较快、较重,不需很长时间即可进入不吃、不哭、不动、面色不好、神萎、嗜睡(体壮儿常发热,体弱儿、早产儿常体温不升)
以下表现常提示有败血症的可能
□黄疸,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或1周后开始出现黄疸;黄疸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与无法解释的黄疸,均应怀疑本症
□肝脾肿大出现较晚,一般为轻至中度肿大
□出血倾向,可有瘀点、瘀斑,甚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呕血、便血、血尿或肺出血等)
□休克表现,面色苍白,皮肤出现大理石样花纹,脉细而速,肌张力低下,尿少、尿闭。指压皮肤发自后恢复原有肤色需时越长表明周围循环越差。
□其他,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腹胀、肠呜音消失)、脓尿、深部脓肿、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脑膜炎
□此外,可有呼吸增快、暂停、青紫(产时感染由于吸入,常肺部受累),也可有呕吐、腹泻、便秘、腹胀、心律异常、浮肿、硬肿等表现
感染途径
○宫内感染:母亲孕期有感染(如败血症等)时,细菌可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
○产时感染:产程延长、难产、胎膜早破时,细菌可由产道上行进入羊膜腔,胎儿可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肠炎、中耳炎等,进一部发展成为败血症。也可因消毒不严、助产不当、复苏损伤等使细菌直接从皮肤、粘膜破损处进入血中
○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从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径侵入血循环,脐部是细菌最易侵入的门户
预防这样做
?注意围产期保健,积极防治孕妇感染,以防胎儿在宫内感染,医院进行科学分娩,医护人员在分娩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特别注意脐带的消毒和保护
?对早期破水、产程太长、宫内窒息的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预防性治疗
?平时护理新生儿时,应该特别注意保护好新生儿的皮肤、粘膜、脐部免受感染或损伤,并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新生儿脐窝有分泌物,或皮肤有小脓点时,先用双氧水消毒,再用碘伏消毒,要保持脐部的干躁,不要沾水
?父母要千万不要使用未经消毒的针给新生儿挑刺“马牙”、“螳螂嘴”,也不要随便挤压新生儿的乳房
?母亲有脓疮、肺炎等细菌感染时,要暂时停止喂奶,可将奶液挤出煮沸后再喂,或直接就用牛奶代替
?如无特殊情况,提倡用母乳喂养新生儿,因为母乳中含有生长因子和抗体,利于增强新生儿的抗病能力
治疗办法
○抗生素治疗,依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用药原则:早用药,合理用药,联合用药,静脉给药,疗程足,注意药物毒副作用
○处理严重并发症,监测血氧和血气,及时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整理及时纠正休克,积极处理脑水肿和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清除感染灶
○支持疗法,注意保温,供给足够热卡和液体,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免疫疗法,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预防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措施,一定要加强重视。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做父母的一定要时常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哦~
审稿人:吴医师
—END—
有问题随时咨询邻家好医
下载APP
享受“触手可及”的医疗服务
长按识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alamaliboa.com/plmlbly/7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