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帕拉马里博  > 帕拉马里博经济 > 正文 > 正文

印度尼西亚古今史话一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15 20:46:50
头上白癜风怎么治 http://pf.39.net/bdfyy/bdfal/190415/7057267.html

印度尼西亚古今史话

中华古典文字研发中心·传承学院

西北大学侨研院中华姓氏宗亲文化研究课题组

王博文何百合陈民生

闫国明王君曼王诚成

编辑按:本文应中国西北大学华人华侨研究院闫国明常务院长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华文讯报》林荣胜社长之约,经“中华姓氏宗亲文化研究课题组”成员的通力合作,王博文博士操键的《印度尼西亚古今史话》研究课题,历经一年多的辛勤努力终于问世了。文章主旨涵盖印度尼西亚古往今来鲜为人知的发展历程,对进一步促进中印尼两国人民的文化与经济交流具有深远而又积极的作用。由于文章信息量宏大,兼顾报业刊载的格式化因素,本文特设定上、中、下三部分分期连载的表达方式:即印尼古代种族迁徙史部分,近代社会变迁史部分和当代中印尼发展前瞻部分以飨读者——百合特致!

导语: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概况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尼语:RepublikIndonesia,英语:TheRepublicofIndonesia),简称印度尼西亚或印尼(本文通用简称印尼),是东南亚国家,首都为雅加达。印尼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相接。

印尼由约个岛屿组成,是马来群岛的一部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别称“千岛之国”,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陆地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专属经济区)。北部的加里曼丹岛与马来西亚隔海相望,新几内亚岛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相连。东北部面临菲律宾,东南部是印度洋,西南与澳大利亚相望。海岸线总长千米,面积较大的岛屿有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伊里安岛、苏拉威西岛和爪哇岛。印尼岛屿分布较为分散,各岛内部多崎岖山地和丘陵,仅沿海有狭窄平原,并有浅海和珊瑚礁等。

印尼人口超过2.48亿(年),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居世界第四位。根据印尼政府年公布的数字,印尼有多个民族,其中爪哇族占人口总数的45%,巽他族占14%,马都拉族占7.5%,马来族占7.5%,华人约占人口总数的5%,超过0万人。此外还有米南卡保人、巴厘人等,共占23%。民族语言多种,通用印尼语。

印尼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创立国之一,也是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及20国集团成员国。因石油资源可实现净出口,印尼曾经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9年),近期正在重新加入该组织。印尼群岛自公元7世纪起即为东南亚重要贸易地区。第三大都市万隆风景秀丽有仙之都美称。

约在万前生活于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古猿人称之为爪哇猿人。智人约于更新世晚期4.5万年前进入该地区。冰河期时代,这里是一片广囊的陆地,由于冰川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这里才逐步变成千岛之海域。公元3-7世纪建立了一些分散的封建王国。有记载的的朝代包括信奉佛教的室利佛逝(7世纪中叶~年),后被麻喏巴歇征服;控制马六甲海峡的新柯沙里王国(~年),引发了元爪战争,之后王室借助元朝军队在爪哇建立了印尼历史上最强大的麻喏巴歇封建帝国(~年)。

6年7月,印尼国会通过新《国籍法》,取消部分带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内容。8年10月,印尼国会通过《消除种族歧视法》,废除支那称呼。

年3月,印尼总统苏西洛签署年第12号总统决定书,正式废除年第6号通告,把“支那”(cina)改称“中华”。年第6号通告是印尼前总统苏哈托时代的产物,包含对中国与华人的国格和人格的歧视与侮辱。当地华人表示,40多年来对中国和华人的歧视称呼将一去不复返了,这是印尼民主政治进步的体现。

爪哇岛(印尼语:Jawa、英语:Java)是印度尼西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区。该岛面积不到全国的7%,却集中了全国65%以上的人口和工业生产。岛上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椰林、海滩、热带作物种植园及众多火山构成了一幅风光绮丽的画卷。岛的中部有世界最大的古老佛塔——婆罗浮屠,相传是由几十万农民和奴隶用15年的时间建成的。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坐落在爪哇岛的西北部,人口多万,是东南亚的第一大城市。

第一章古印尼爪哇人种探源

1·1对东南亚印尼地区的古人类学思辩

东南亚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因发现于印尼爪哇岛而俗称爪哇人。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据钾-氩法断代,距今约70万至50万年。他们主要分布在该岛国的中部和东部,截至4年统计以万人成为岛上最大的聚群地区。他们是公元前年由东亚南方地区迁徙来到此地的南岛语族后裔(见年12月10日,美国华盛顿卡内基学院发表了关于“爪哇人”的发现)。

自本文思绪开始,我们先以美国科学家根据基因判断:“现在的人都是来自于非洲大约二十万年前的一个女人……”。尽管后来有许多人对其实验方法产生过质疑,但仍没有改变或者削弱他的传布与影响力。现在,新的研究成果显示:猿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现代人(晚期智人)曾经在地球上同时生存过。由此,令人不能不再一次反思:亚洲现代人的祖先究竟是谁?生物进化线是由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物种裂变和新老物种重叠编织而成的。物种并存的化石证据在古人类时期就有不少发现,例如三趾马和真马、野马和野驴的并存等。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也同时生活过。因此,出现猿人和智人的重叠现象在生物进化理论上是合情合理的。实际上早在十多年前,中国古人类学家张银运教授研究了华南分布于长江左岸相距仅有近50公里的安徽省巢县和和县两地的古人类化石地点,发现和县猿人和巢县智人曾经在同一时期共存于同一地区的同一自然环境里,明确揭示了猿人和智人并存的人类社会现象。无疑,这是当代古人类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

关于印尼岛上发现爪哇人头骨化石所在地层的年龄是勿庸置疑的。但问题是,发现化石的地层是否是爪哇人头骨真正的原始埋藏地?因为老地层里的化石常常可以被重新搬运堆积到较新的地层里。在中国,化石和地层不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现,例如匼河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萨拉乌苏和泥河湾盆地等。因此,阐明爪哇猿人与所在地层的年龄是否一致,乃需动态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埋藏学等学科的综合验证。所以,爪哇人生存的远古学考证尚需待究。

1·2东南亚印尼地区的人种及其起源

在亚洲地理板块中,印尼属于东南亚地区。在古代他是以黑色人种为主体的多元素融合国家。在人类学上,黑色人种并不是一个民族概念,他是一种人类基因在东南亚半岛乃至中国南方地区的潜移默化。因此,若要探索东南亚地区同中国西南以及华南民族的渊源关系,首先涉及到的是东南亚黑色人种的历史命题。当今东南亚地区的黑色人种起源说师出多元,目前学术界对此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今天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东南亚海岛地区的小黑人黑色人种,在史前时期确实曾一度广泛分布在中南半岛的许多地方。有学者认为,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原先不仅广泛分布在中南半岛,而且曾经广泛分布在华夏大地。例如,原中国驻印尼大使王任叔著述说:“在印度尼西亚各地最初散布着的种族是尼格里多人,而在新石器时代则有迁移到印度支那去的。这一种族可能还散布到中国的西南和东南区域,又从中国的西南散布到缅甸、印度的东南沿海一带以至于锡兰岛(即斯里兰卡———引者),而出现了维达人即尼格里多种族。”

刘芝田先生更直截了当地说:“小黑人渊源于中国大陆。”

中国大陆到底有没有黑色人种呢?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极感兴趣。早在年,法国巴黎地理学会就曾悬赏征文,题为证明《中国人所称之昆仑山脉中确曾有小黑人》,迄今为止,还没有听说有谁获得这一奖金。年至年期间,由当时的北平地质调查所在周口店对距今2万年到10万年以前的上洞墓穴进行发掘后,发现了3个完整的头盖骨。魏敦瑞在分析了这3个头盖骨后,于年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它们代表3个人种:一个是原始蒙古人种(号),一个是美拉尼西亚人(号),一个是爱斯基摩人类型的(号)。这些古人类头盖骨与印尼当地岛上所出土的头盖骨属于同类质族源。

有资料表明,台湾在比较晚近的时期都还生活有黑色人种。所以,凌纯声的结论是:“从周口店上洞的时代起直到唐代(以出土的‘昆仑奴’小黑陶人为证),中国境内一直不乏黑色人种的踪迹。南洋土著中的小黑人,固然不必说全是从中国南渡的先民后裔,但最起码从人种和文化习俗上代表了中国分支的一部分。东南亚人种的起源,就是亚洲黑色人种和黄肤蒙古人种以及西南亚棕色人种迁徙交融的结果。也就是说,今天分布在东南亚海岛地区的这些黑色人种的祖先及其文化,构成了中南半岛和中国南方地区诸多民族的人种基础。

东南亚印尼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在爪哇岛,以中部人口最密,部分居住在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岛屿。另有部分居住在南美洲的苏里南。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使用爪哇语,分直葛、井里汶、南安由、外南梦、玛琅、泗水、滕格尔等方言。属南岛语系印尼语族。使用古体文字已有0多年的历史。现通用印度尼西亚语。爪哇人的祖先约在公元前5世纪即出现在爪哇岛上。2~3世纪时,形成早期封建制国家。当时与中国有友好往来,唐代史籍称其地为诃陵、阇婆、爪哇。中世纪建满者伯夷王国(~),元代史籍称麻喏巴歇国。历史上受中国和印度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印尼群岛的原土著居民大多源自于古华夏南岛语人种体系。南岛语民族的先民或者说中国的“百越人”来到印尼群岛后,在新的环境下,形成了新的民族即南岛语民族。南岛语民族应当是南方蒙古人种同岭南海岛黑色人种长期融合混血后形成的。既然南方蒙古人种是蒙古人种同黑色人种混血形成的,那就意味着在南方蒙古人种分布的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南方地区内,过去一定广泛分布有黑色人种。同理,东南亚地区黑色人种与远在古代中国南方地区就是一个祖先共同体,操一种语言,拥有共同生活习俗,他们来到印尼之后,分居在各个岛屿上,历经多个世纪以来,由于印尼地区自然障碍所造成的封闭分隔状态,使他们在各不相同的境况下,形成富有各自特色民族语言文化——海盗民族文化与滇缅老柬太“和平文化体系”。

1·3东南亚南岛语民族的起源

南岛语民族(TheAustronesian-SpeakingPeo-ples),是指现今广泛分布于北起我国台湾、中经东南亚、南至西南太平洋三大群岛、东起复活节岛、西到马达加斯加等海岛地带,民族语言亲缘关系和文化内涵相似的民族群体。这个民族群体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几乎跨越了半个地球,但主要还是分布在东南亚地区。截止到目前,学术界对东南亚南岛语民族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众多的研究课题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受学者争议的,就是这个民族群体的起源与扩散问题。

针对南岛语民族的起源,我们先引述从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等角度提出多种不同的起源地及扩散模式的假说:主要有“太平洋群岛说”、“东南亚群岛说”、“中南半岛说”、“滇缅老柬太和平文化说”“华南大陆说”、“台湾说”等几大体系。但是,不管其出自何等研究成果,这个南岛语民族体系都与古代中国南方的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这个结论的继而提出,是自19世纪末期以来,大量的考古资信、民族习俗和语言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的——南岛民族应起源于中国大陆的南方沿海一带。请看以下研究论断以正视听:

1·3·1张光直、格雷斯与索尔海姆合作《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的迁移史:公元前年至公元年之间》一文,就将考古学与语言学方法结合起来探索华南与太平洋群岛之间土著居民迁徙的路线、年代,开始将华南的绳纹陶文化与“南岛语族”祖先联系起来。其后,张光直在《中国东南海岸考古与南岛语族的起源问题》一文中指出:“简单的说,台湾的南岛语族说明台湾是整个南岛语族最早起源的地区的一部分;向上推溯前—0年所得的大坌坑文化很可能是原南岛语族的代表或一部分的代表;隔着台湾海峡的富国墩文化如果可以进一步的证明是大坌坑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原南岛语族的老家便推上了大陆的东南海岸;照目前的材料看,这批材料的地理范围集中在闽江口到韩江口的福建和广东东端的海岸”。

1·3·2贝尔伍德在其《人类征服太平洋》一书中对从亚洲大陆到东南亚再到大洋洲的民族进行了分析后认为:他明确地论述南岛语族从华南的台湾到大洋洲的扩张史,即距今0年以前从以闽台为中心的中国东南沿海出发,0-年间扩张到南海海域的东南亚群岛,-0年间传播到太平洋群岛。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的“印度尼西亚人”是从西部的蒙古人种到东部的美拉尼西亚人种的一个过渡类型。这种类型大概在0前就已经形成了。在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上的大多数人都属于这种人,他们属于蒙古人种,身材中等,皮肤棕黄或棕色,直发,在过去的文献中他们被称为“续至马来人”。但是,除了这类我们熟知的马来人以外,在他们之前这个地区还曾经有一批“原始马来人”的移民……这些人的体制特征表明他们是早期亚洲大陆来的蒙古人种同海岛世界的澳州土著人种的混血的后裔。

1·3·3印度尼西亚学者穆罕默德·雅明认为:“锐角圆石斧和石矢等首批文物,由北边传人我国,而后传播到太平洋各岛。史前研究材料表明,这种文化的影响首先来自中国的云南。”印尼学者弗里多林·乌古尔博士称,加里曼丹岛的土著达雅克族,源自公元前约年从中国云南南迁来的居民。印尼学者潘仲元认为:“印尼古王国的居民来自中国的南部,即当今的云南省及其周边地区。他们成群结队南下,后来成为马来族。在这一移民潮中,有最重要的两支:一支是波罗多-马来由(即原始马来人-引者)或称马来由-波利尼西亚;另一支为德乌德罗-马来由(即续至马来人-引者)。马来由-波利尼西亚年前伴随新石器文化南迁到马达加斯加至东太平洋地区;德乌德罗一马来由则约于2年前伴随着铁器文化南来。”

1·3·4吴世璜在《印尼史话》里认为:“印尼的原始民族为吠陀人。第四冰河溶解后,从亚洲大陆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把印尼的原始民族吠陀人赶到了内地深山中去,自己却在海滨住下来。据印尼历史权威F·W·斯塔佩尔(F.W.Stape1)的研究,认为这些移民是中国的云南迁徙来的,他们从云南搬到越南,从越南搬到暹罗,从暹罗搬到马来亚,再分布到印尼群岛各地方,迁徙的时间大概是在公元前年。”将南岛语族最早的源头指向台湾西海岸的大坑文化和福建沿海的富国墩类型。也有人直接将南岛语民族的起源锁定在中国福建。东山博物馆馆长陈立群通过对东山大帽山贝丘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制品等文物进行初步分析,指出这些石器、陶器等文物在制作方法、生产工艺等方面和台湾、澎湖地区的考古发现十分相似。再则,东山岛自古使用的竹筏是最早最好的航海器,与太平洋上南岛语族的竹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因此推断南岛语民族起源于福建。也有一些学者把南岛语民族的发源地具体地锁定在中国的云南。例如,温斯泰德认为:“从语言根据来说,马来族的故乡可以在占婆、交趾支那和柬埔寨探索,而现在从文化证据来说,则可以把它的位置放在云南的西北方。”印度尼西亚学者穆罕默德·雅明也认为:“锐角圆石斧和石矢等首批文物,由北边传入我国,而后传播到太平洋各岛……史前研究材料表明,这种文化的影响首先来自中国的云南。”年7月印度尼西亚《革命之声报》登载了巴厘岛印度尼西亚艺术学院院长玛特·班德姆教授的文章,文章说,公元前0年商朝鼎盛时期,华北、华中和华东的许多居民迁徙云南,后来他们又向包括印度尼西亚群岛在内的东南亚迁移。东山文化的传播就是一个证明。人们甚至认为当今爪哇和巴厘的佳木兰乐器源自古代云南的铜鼓。

1·3·5林惠祥在《人类学论著》里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原始马来人从中国南方地区迁人印度尼西亚群岛的路线大致有两条,一是从中国云南一带经暹罗、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越过马六甲海峡,进入苏门答腊后向东分散至印尼其他一些岛屿;另一条是从中国闽粤一带经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至加里曼丹、爪哇等岛屿。在第一条南迁路线中,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的地理位置“恰好位于亚洲大陆与中南半岛的衔接处。怒江、澜沧江、元江等南北向的大河,均由这里流人中南半岛。在古代,民族迁徙和文化传播往往都是借助河谷通道进行的。在山岭崎岖、交通不便的亚洲大陆南部,情况更是如此。大陆文化的向南传播,岛屿和滨海文化的北上渗透,都必须经过这一咽喉地带。”

1·3·6凌纯声从体质、语言和文化诸方面对马来人和中国南方民族进行了比较后也认为,“南洋土著”均来自中国。他们的祖先就是中国史籍中提到的百越民族。许友年指出:“不论是中国的东南沿海或者是西南地区,恰好都是古代百越活动的地区。据古籍记载,直到秦汉时为止,百越就是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经西南的贵州、云南诸省直达中南半岛的一个大的族系。百濮则是我国西南的古老部落群,其分布地区往往与分布在西南的百越系统的部落相交错。”凌纯声先生还认为,一些越人正是在这一四下发展和迁徙的过程中移居到了东南海中岛屿和半岛,并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了自己新兴的民族体系。

1·3·7“马来人种来源于我国古代的越濮民族”,是什么时候开始移向海外呢?《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曾经记载说,楚灭越之后。楚威王“大败越,杀(越)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而越以此散”。越国灭亡后,越国的王族子孙,彼此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一些越人可能辗转到了东南亚半岛和海岛地区。凌纯声也有过类似的论述,他说:“中国的历史,秦以前为东西之争,秦以后则为南北之争,北方的即华夏系的民族,代表大陆文化或称金玉文化,其人强悍,孔子所说的‘北方之强’;南方的即百越系的民族,代表海洋文化或称珠贝文化,其人柔顺,孔子所说的‘南方之强’。南北之争,经过历史上的三件大事:楚灭越、秦始皇灭越与开发岭南、与汉武帝灭南越、东越,南方的百越民族,遂撤离大陆上的历史舞台,历若干次的迁徙而退居今日的南洋群岛。”

1·3·8根据以上论断综述,既然南岛语先民源自于中华南国区域,那么他又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迁徙到他们今天所分布的地区的呢?有些学者直接将南岛语先民的迁徙同中国古越人的流散联系在了一起,认为今天的南岛语民族的先民就是流落到东南亚一带的百越民族。虽然,关于南岛语民族先民的迁徙定论还比较模糊,但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1-南岛语民族的先民从中国南方地区出发,分批、沿着不同的路线迁徙到东南亚地区;2-他们来到东南亚后,在各个地区定居下来,与当地的居民混合,在自身的发展与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南岛语民族的主体;3-南岛语先民从中国南方地区迁徙到印度尼西亚群岛后,分别生活在各个岛屿,即使在同一岛上,也往往为大的山脉、河流和沼泽所分隔,又因印尼古代的地理交通十分封闭,形成了他们各自独立的民俗文化体系;4-千百年的自然界的分隔状态使他们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成长和发展,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拥有自己独特语言和文化的部落族群。但通过他们的DNA染色体检测,无疑都是源自华夏南方的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和来自华夏北方的蒙古人种融合繁衍的结果。

1·4印度尼西亚地区几大南岛语民族的形成基因

中国一些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将马来语同古越语或古越人分布区的方言做了比较,认为两者有许相似之处。把南岛语民族的起源直接锁定在古代的越人。例如,徐松石先生认为,今天中国东南沿海许多地方的方言中还有许多词汇都与马来语有同源的关系。因此,徐松石断定,马来族就是源自古代中国东南沿海的古越族。先后迁徙到今天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南岛语民族的先民,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隔绝,形成了诸多新的民族集团或支系。由于印度尼西亚群岛上属于南岛语的民族集团太多,很难对他们的形成过程一一进行探讨,这里只对沿海马来人、爪哇人、巴厘人等几个大的群体的形成做一个粗线条的勾勒。

1·4·1迁入苏门答腊岛上的南岛语民族的先民,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民族,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苏门答腊东南部沿海地区的“沿海马来人”或“里澳马来人”,这是苏门答腊岛的主体民族。南岛语民族的先民迁徙到苏门答腊后,先沿穆西河和巴唐河河岸定居下来,后又向内地扩散。根据中国史籍的记载,在公元5世纪中叶,苏门答腊岛上有一个国家叫干陀利。根据学者的考证,这个叫干陀利的国家包括了今天印尼苏门答腊东南部的巨港和占碑地区。梵文名Srivijaya,意为光荣胜利。公元七世纪兴起于苏门答腊南部。中国唐代史籍一般称它为室利佛逝,有时简称佛逝或佛齐。宋代以后,中国史籍改称为三佛齐。临马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相对。首都先在巨港,后北迁占碑。

该国前期的政治中心可能在今巨港附近。公元六世纪末其疆域“东西千里,南北四千里远”。当时为东西海上交通要冲,转口贸易兴盛,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往来商船汇集于此。该地产黄金,佛教昌盛,为印度以外的另一佛教中心。唐僧义净曾先后三次到此,与中国长期保持友好关系。十三世纪初为麻喏巴歇国所代替。中国宋代以后史书称之为三佛齐。室利佛逝初为末罗游(位于占卑地区)属国,而后独立。于7世纪后期先征服末罗游和海峡对岸的邦加岛,接着又试图征服控制巽达海峡的多罗摩古国。公元年,室利佛逝进一步扩张至马来半岛的六坤地区,控制马六甲海峡,后控制水陆咽喉——克拉地峡。9世纪中叶从中爪哇败退的夏连特拉家族(见夏连特拉王朝)成为室利佛逝的统治者。从公元8-11世纪(中国晚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大陆出现纷乱,而室利佛逝则出现繁荣强盛时期。在此期间,不断吞并周边国家和地区,最强盛的时候,其势力还抵达马来半岛,成了一个强大的海岛国家。室利佛逝对马来由文化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伦纳德·安达娅认为7到l1世纪的室利佛逝一直是马来由文化形成的中心地区。7年,室利佛逝遭到注辇(即南印度朱罗国)的袭击。5年,注辇大举进犯室利佛逝本土及其在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的各属邦,室利佛逝的国力从此大受削弱。后由于东爪哇新柯沙里王国,特别是麻喏巴歇的崛起,各属邦的分崩离析,马来半岛北部各港口为新崛起的素可泰王朝所侵夺,年以后室利佛逝逐渐消亡。

1·4·2谈到马来由民族的形成时,他认为马来由民族最早约在7世纪形成于马六甲海峡沿岸。后来,马来由文化才开始在这些海岸地带传播开来。总之,苏门答腊岛的“沿海马来人”或“里澳马来人”可能就是由马来由民族发展演变而来。后来,其文化又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发展成为具有明显特征的、不同于爪哇文化的马来文化,成为苏门答腊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苏门答腊岛的南岛语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是亚齐人。有人认为中国古籍中提到的公元5世纪出现的位于苏门答腊岛北部的“婆利国”,大概就在今天的亚齐一带,是亚齐人建立的古国。但根据语言学的证据,亚齐人来到苏门答腊的时间要晚的多。从语言学来说,亚齐语属于占语支。大概在公元0年时,北方占语民族的一支离开越南,来到苏门答腊岛的北部定居下来,发展为亚齐民族。因此,从很早的时候起,苏门答腊北部的亚齐人就发展成与苏门答腊南部的马来人不同的族群。

亚齐人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使用亚齐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现渐通用印度尼西亚语。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但仍保存万物有灵和巫术信仰。亚齐人系由巴塔克人、马来人、爪哇人和尼亚斯人等逐渐混合而成,并吸收了部分印度人和阿拉伯人的血统。中世纪曾建早期王国。行父系母系双系制。妇女地位较高,多行从妻居和招赘婚。早期的亚齐历史显示它曾经被来自印度的佛教徒统治。逊尼派伊斯兰教可能在12世纪或更早来到这里。16世纪,亚齐人产生了第一位苏丹,统治一个海港,但直到17世纪该地区才成为一个统一的苏丹国。约年开始,亚齐人武装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到年整个亚齐地区几乎全部成为荷兰人的统治地区。直到3年亚齐人都没有正式承认荷兰人的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仍有零星的抵抗。虽然年亚齐人加入了新成立的印度尼西亚,但直到年之前他们保持了自治。

公元14世纪中叶,阿拉伯人伊本·拔都塔提到在苏门答腊上的帕西(Pase)一带有一个伊斯兰教的国家,也是亚齐人建立的国家,说明这时的亚齐人已经信奉了伊斯兰教。16世纪初,亚齐人的政治中心转到了今天的亚齐河一带,当时,亚齐河一带出现了许多伊斯兰教的苏丹国,都是亚齐人建立的国家。他们所建立的伊斯兰教义,与年以后室利佛逝佛教在印尼逐渐消亡,而百年后的郑和七下西洋有直接的因缘关系。

1·4·3苏门答腊岛上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民族集团是米南加保人,他们今天主要居住在苏门答腊岛的西部和中部高原地区。除了这一带以外,印度尼西亚的其他地区和马来西亚也有一部分。米南加保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年麻喏巴歇的宫廷诗歌《爪哇史颂》里。当时的碑铭表明,14世纪时,他们与爪哇岛上的满者伯夷的王室还有联系。直到14世纪晚期,爪哇人仍把米南加保人的地区看做是马来由的部分领土,把米南加保人看做是马来由人。这表明在l4世纪晚期,独立的、区别于马来人的新的民族群体——米南加保人还没有形成。葡萄牙人的记载提到说,16世纪时,他们与马六甲的贸易关系相当密切。后来,在亚齐人的影响下,米南加保人信奉了伊斯兰教。后来在一位叫做Pagar-uyung的领导下,米南加保人的族群意识不断加强。到17世纪后期,米南加保人这个族群已经形成了。“米南加保”这一名字有着特别的含义。在当地语言里,“米南(Minang)”意为“胜利”,而“加保(kabau)”则意为“水牛”。据传,在古代,米南加保人与邻族发生领土纠纷,众人建议双方各挑一头水牛,让它们相互搏斗,哪个民族的水牛被咬死,哪个民族就算输了。为了获胜,邻族的首领挑选了一头身强力壮的母牛,而米南加保人则选了一头小水牛,并在小牛的犄角上绑上刀片。两牛上场对阵时,小牛仔见到母牛,直奔过去找奶吃。母牛毫无防备,被小牛犄角上锋利的刀刃戳进了肚子,当即倒地而亡。这样,小水牛为米南加保族赢得了胜利。从此,米南加保族名便流传至今。一直到今天,米南加保地区还分布着一些屋顶状如牛角的房屋,称为RumahGadang(意为“大房子”),体现着上古的那段传说。

1·4·4迁徙到爪哇岛上的南岛语民族的先民后来形成的主要民族集团就是今天我们所称的爪哇人。爪哇人自称WongDjawa或TijangDjawi,现在的印度尼西亚语叫他们为OrangDjawa,也就是爪哇人的意思。有的学者认为,爪哇人早在印度文明影响之前就有了他们自己的类似国家的政治组织。后来,在印度文明的影响下,爪哇人在今天的爪哇岛上建立起了他们“印度化”小王国。虽然在早期他们可能还不叫“爪哇人”。据国外学者考证,爪哇一词源于梵语的yawa,意思是“大麦”,这个词在今天的爪哇岛最早出现在公元年的一块石碑的铭文中,而且指的是一个民族集团。11世纪时,爪哇的文学作品中更多地出现了这个词。大概就是在这一时期,随着爪哇这些小王国和爪哇这个名称的出现,作为一个民族的爪哇人就逐渐形成了。公元14世纪末以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人,早先受印度文化影响的爪哇岛上的大部分居民也都接受了伊斯兰教。

1·4·5总之,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南岛语民族群体与古代中国南方的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因此,对“南岛语族”起源“闽粤说,台湾澎湖列岛说,百越民族说,西南云贵“和平文化”等向海外单线传播、扩散的结果是狭义相对论的。我们认为,华南与东南亚的史前考古发现证明了“南岛语族”与华南土著同属一个人文系统,他们共同组成了以环南中国海为中心的“亚洲地中海文化圈,这是一个巨大的土著文化共同发展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华南土著与“南岛语族”地带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共同体内在的互动融合关系,在史前东亚大陆与东南亚海洋世界间的交流是多元化的传播与扩散趋势。

中华古典文字研发中心·西北大学侨研院中华姓氏宗亲文化研究课题组

王博文——博士,西北大学侨研院“中华姓氏宗亲文化研究”特聘研究员

何百合——西北大学侨研院“中华姓氏宗亲文化研究”特聘研究员

陈民生——印尼苏北华人商会秘书长·西北大学侨研院“中华姓氏宗亲文化研究”特聘研究员

王诚成——西北大学侨研院“中华姓氏宗亲文化研究”特聘研究员

王君曼——西北大学侨研院“中华姓氏宗亲文化研究”特聘研究员

於公元二零一六年九月北京致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alamaliboa.com/plmlbjj/40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帕拉马里博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