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帕拉马里博  > 帕拉马里博经济 > 正文 > 正文

要如何护理小宝宝耳朵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4 12:55:32

新生儿的听觉是与生俱来的,听觉也有自己的发育过程,新手爸妈关于宝宝的听力和耳朵你了解多少,如何预防耳聋?宝宝出现耳疾又该怎么办?

新生儿听觉

新生儿的听觉和其他感觉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宝宝5~6个月就有听的能力。在新生儿刚出生的头1~2天,就有听的定向力。比如在塑料小盒内装少量玉米粒,摇动时发出柔和的咯咯声,用这种小盒在新生儿耳旁距5~6厘米摇动时,新生儿的头会转向声源并用眼睛寻找声源。

新生儿非常喜欢听人谈话。在新生儿睡觉醒来时,当妈妈以特有的语气,温柔而缓慢地和新生儿说话时,新生儿会用眼睛望着妈妈,好像能听懂妈妈的话似的,显得很安详,有一种满足、安全的感觉。

婴幼儿听觉的发育过程

2~3个月的婴儿在活动中听到声音时,常会突然停止活动、睁大眼睛、闭嘴,然后出现定向反应,慢慢将头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这时婴儿能倾听音乐的声音,并且对轻快、柔和的旋律表示出愉快的情绪,而对噪音表示不快,或用哭表示拒绝。

4~5个月的婴儿对声音的定向能力有较大提高,不但头转向声音,眼睛也会朝声音的方向看。

5~6个月时,若声响在一侧耳朵的下方,头先转向声响一侧,然后再低头朝下。若声音在一侧耳朵的上方,头先转向声音的一侧,然后再向上看。

6~7个月时,叫他的名字有反应,能区别熟人与生人的声音,听到妈妈的声音就笑,主动发音;而听到陌生人的声音就很紧张,甚至哭起来。

9~12个月时,能将头直接转向声音的来源方向。能听懂几个字,包括对家庭成员的称呼,逐渐可以根据声音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1岁时,在判断声音来源方向,能达到大孩子或成人的水平。

0~1岁是婴儿利用听觉来促进认知发育的最重要时期,家长应不失时机地多跟孩子说话,给孩子听各种各样柔和的声音,如音乐、自然界的声音来刺激他的听觉器官,为以后语言的发展打下基础。

及时发现婴幼儿听觉异常

新手爸妈已经了解了正常的婴幼儿的听觉和对声音的反应。如遇到新生儿婴儿过分安静,睡觉时听到大声,没有惊跳反应或对大人的逗引声音毫无反应,而只是用眼注视大人的面部表情和举止动作,那就说明小儿的听力可能有问题,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爱心提醒:有难产、早产史,出生体重低于1.5千克,妊娠期感染风疹病毒、弓形体病,新生儿严重缺氧和婴幼儿患严重感染如脑炎、脑膜炎以及家族耳聋史者,当重视宝宝的听力监测。一般生后均要接受听力筛查,有问题的到耳鼻喉科做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如发现听觉障碍,做到及时发现,尽早处理。

如何预防耳聋?

先天性听觉障碍和胎内发育有关,有些听力下降是后天造成的。后者更应引起重视,因为有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后天性耳聋中,药物中毒所致者占首位,其次是高热及各种脑病后遗症。反复发生的化脓性中耳炎,也是造成孩子听力障碍的原因。

引起耳聋的药物主要是抗生素,常见的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医生的责任。医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没有严格掌握抗生素的用量。

2.家长的问题。有些家长迷信抗生素,迷信打针,只要孩子有发热,就要求医生用抗生素,认为打针比吃药来得快。有的医生在家长的要求下,又怕贻误病情,也就满足了家长的要求。

3.孩子的问题。有的患儿由于先天基因问题,对某些抗生素致聋极其敏感。

脑部感染后遗症也是造成耳聋的重要原因。常见者有各种脑膜炎和脑炎。这些病如能及早发现,早期治疗,也是可以避免的。这里就要求家长能了解脑炎和脑膜炎的一些表现:孩子会有发热(高低程度不定)、烦躁、哭闹、精神萎靡、易吐、颈部有些发硬。如有这些医院检查,及时获得治疗。

婴幼儿常见的耳疾和处理

耵聍栓塞如何处理?

在正常人外耳道的皮下组织内有一种特殊的腺体,叫耵聍腺。它是汗腺的变异,所分泌的耵聍,俗称“耳屎”。正常外耳道内均有一薄层干性耵聍片附着,呈浅黄色,随着人们咀嚼食物或说话时下颌关节的活动,有些小碎片可以脱落排出。耵聍在外耳道内起着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的一些尘土、飞虫等异物的作用。

原因:有的小儿耵聍腺分泌旺盛或外耳道皮肤有慢性炎症时,耵聍就会增多,与外界尘土相互聚集,结成较大的团块,可形成耵聍栓塞,堵在外耳道中。此时,一旦耳朵再灌进水,耵聍块会被泡软变大,引起外耳道甚至鼓膜的炎症。

症状:小儿会感到耳朵明显的疼痛,并影响听力,严重者还可有发热等全身感染的表现。

处理:发现上述情况时,家长切不可自行用发卡、耳勺等不洁物挖取。因为硬的耳屎很难取出,再加上家长不熟悉外耳道的构造,很容易伤及外耳道皮肤或鼓膜。应及时找耳鼻喉科医生取出。

外耳道异物

幼儿无意中将小物体塞入外耳道内,如小玩具、小珠、石头、豆类、纸团等。较大异物可堵塞耳道影响听力,有创面可引起疼痛。豆类遇水膨胀,出现压迫疼痛。偶有小虫、蚊、蝇、小甲虫进入耳道,爬动时引起不适。确诊后,根据具体情况设法取出。如家长没有把握,请耳鼻喉科医生处理。

外耳道湿疹

原因:外耳道湿疹是皮肤的一种过敏性疾病,有外耳道湿疹的小儿多数都有面部湿疹。也有因奶液或洗澡水流进耳朵,未及时清洗,久之刺激局部皮肤而发生外耳道皮肤湿疹或糜烂。

症状:在外耳道湿疹的急性期,孩子会感觉外耳道灼热、刺痒,继之发生疼痛,烦躁不安,用手抓耳。如有继发感染可发热。检查外耳道可见局部红肿、糜烂,有黄色液体渗出,可结痂。此后逐渐转为慢性,表现为外耳道皮肤增厚、脱屑。

处理:保持耳道皮肤清洁干燥,局部涂婴儿润肤用品;把小儿指甲剪短,防止用手抓破。如能找到过敏源,加以根除会更好。

化脓性中耳炎

原因:化脓性中耳炎,是婴幼儿多见的耳病。它是由于化脓病菌侵入中耳引起。婴幼儿容易患中耳炎是因为婴幼儿耳朵解剖上还未发育完善,细菌容易进入中耳,且婴幼儿抵抗力低,易患各种呼吸道感染如鼻炎、咽炎、气管炎等及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流行性感冒等,这时炎性分泌物可直接由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如果婴儿平躺着喂奶,也很容易反胃漾奶或呛奶,奶汁沿咽鼓管流入中耳腔而发生中耳炎。以上是最常见的病因。中耳炎还可由于用尖硬东西挖耳朵损伤鼓膜,细菌经鼓膜侵入中耳或在全身感染时细菌由血液循环到达中耳引起。

症状:小儿患化脓性中耳炎,一般都有轻重不等的发热,大些孩子会诉说患耳疼痛,尤其在夜间睡眠时疼痛加剧,有时用手搓揉患耳。小婴儿不会讲话,常常在吃奶时啼哭,拒绝吃奶,睡眠中常被痛醒而烦躁哭闹不安,部分患儿还有呕吐、腹泻,重症者甚至可以抽风。如果积脓穿破鼓膜,则可看见从耳朵流出脓液,这时疼痛减轻,热度常随之下降,孩子也就安静下来了。

处理:小儿得了急性化脓医院诊治。化脓性中耳炎治愈后,穿孔的鼓膜大多能愈合。如不及时不彻底治疗可转成慢性中耳炎,常常影响小儿听力,少数还可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等。

家长要防患于未然。平时要注意婴幼儿体格锻炼、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以增强小儿抵抗力;切忌用尖硬物品挖耳朵。患呼吸道感染更应及时治疗。不要平卧喂奶,奶后把孩子抱起放在肩上,拍背使胃里空气排出。

本文来源:网易亲子

·《中华耳科学杂志》年4月第2期听觉诱发电位专辑期待您的投稿。

·JournalofOtology年将推出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陈正一教授主持的“耳聋基因专辑”和香港中文大学唐志辉教授主持的“耳内镜手术专辑”,期待您的投稿!

扫描或长按下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alamaliboa.com/plmlbjj/77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帕拉马里博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